苏炳添,找到最快进入10秒的钥匙,中国

南方

编辑

子木

17天的奥运赛程转眼就结束了,伴随着疫情、延期、丑闻、抗议,这届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。本次中国代表团收获38金32银18铜,38金也是海外举办奥运会中国队取得的最好成绩。

闭幕式以“Worldsweshare”为主题,营造出一种大Party的感觉。开场的光之五环和最后的圣火熄灭,成为整场的高光时刻。下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带来的“巴黎8分钟”,也收获了不少好评。

闭幕式运动员入场,田径运动员苏炳添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。苏炳添表示,能够担任旗手是中国田径人的荣耀。

在本届奥运会的男子米半决赛中,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,进入决赛。这是历史上,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,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跑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。决赛中,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排名第六,依然令人热血澎湃。

在之后的男子4X米接力决赛中,苏炳添与队友配合跑出了37秒79的成绩,平全国纪录,排名第四。这是苏炳添在他32岁这一年书写的奇迹,让世界领略了亚洲速度。

如果不出意外,这应该是苏炳添的最后一次奥运之旅。他自己也说过,东京奥运会或是自己“最后的倔强”。

苏炳添还说:“看着参赛名单,都是00后,还有很多97年、98年的,觉得自己确实老了。”但在赛场上他的表现,依然足以让所有人为之疯狂。

苏炳添是个很勤奋很自律的人,他不习惯于炒作,只是兢兢业业地训练、比赛、比赛、训练……出名与否他并不在意,能否有更进一步的突破才是他心之所向。这次奥运会的半决赛之前,他曾在镜头前用大拇指与食指摆出一个“一厘米”的手势。他说,这是提醒自己,“进步一点点就好”。

当然,苏炳添的运动生涯远非一帆风顺,也会长时间陷入瓶颈而无法向前,这时,他都会停下脚步思考如何突破。对于短跑,他一直有种使命感,“中国已经找到一把最快速度能够进入十秒的钥匙,给了一些后辈们少走很多的弯路,我以后会把这个钥匙传给更多的人。”

年,苏炳添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,父母都在家里务农,家人都叫他“阿添”。苏炳添天赋很好,爆发力很强,和同学比赛摸篮板,身高最矮的他摸得最高。当时恰好在旁边的体育老师看到这一幕,觉得他是个不错的苗子,就把他选进校体育队。

年11月,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中山市中学生米田径比赛,以11秒72的成绩拿到第一名。之后,中山市体校田径教师宁德宝一眼就看重了这个孩子,她喜欢这孩子冲刺时候的那股拼劲,开始对他进行专业的系统训练。

其实,体校最初很犹豫要不要招苏炳添,毕竟当时的他已经15岁了,身体没有从小的训练打基础,他不一定能够承受住过高的训练负荷。但在宁宝德看来,“他对体育有着自己的执着。”苏炳添进入学校田径队之后,一直很刻苦,从来不缺勤。训练了三个月后,苏炳添第一次参加广东省的邀请赛,米和米都进入了决赛,其中米的成绩达到了电计时11秒7。

18岁时,苏炳添进入广东省田径队,师从袁国强教练,开始了更高台阶的训练。苏炳添在训练上的刻苦是很多队友达不到的,就算压力大状态不好,也要咬牙完成每个天的项目。

最让人沮丧的是,虽然很刻苦,但有一段时间苏炳添的成绩一直处在中游,怎么都提不上去。在痛苦煎熬中,苏炳添怀疑过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天分,但也会不断安慰自己:“哪怕成绩提高0.01秒,但对自己来说已经是胜利。”袁国强教练也耐心规劝和帮助他,他才顺利地度过那段瓶颈期。

刻苦、自律,是所有了解苏炳添的人对他的评价。浏览一下他的社交媒体你会发现,除了和妻子相关的之外,他晒得几乎全部是跟训练和比赛相关的内容:一周6天训练,4-5小时一天,跑步前至少1个半小时热身,跑步后1小时的放松。

一直以来,苏炳添似乎不是在跑道上就是在健身房里。相比身高1米96的博尔特2.44米的步幅,身高1米72的苏炳添平均步幅只有2.05米,同样是米苏炳添要比博尔特多跑7步左右。他的步幅优势不明显,所以他就用肌耐力和爆发力弥补短板。

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动作,苏炳添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魔鬼式训练。就像他说的:“天道酬勤,在跑道上流过的汗水,不会欺骗你!”他每天还会写训练日志,除了记录每天的训练内容外,还会总结训练处不足的地方,并在日后想法改正调整。

即便训练强度再大,他也要坚持完成教练布置的训练安排。在一次采访时,他自己也说,“可能达到身体一定极限,身体受不了的时候,就会出现一些吐的现象,有时候在田径场上跑完后,整个人都趴在田径场,在那里睡了一两个小时,然后再回去宿舍。”

在生活上,苏炳添的自律也让人叹服。他不抽烟不喝酒,不吃任何不利于肌肉生长的食品。每天7点起床,22点睡觉,不因任何心理起伏和俗事羁绊而影响训练的强度。

除了刻苦训练,苏炳添还经常反思,修正错误。一直以来,苏炳添的目标就是跑进10秒。当他发现制约自己的问题所在时,就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在职业生涯黄金期改变起跑技术动作的决定。

换脚起跑,这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,是技术上的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,这意味着苏炳添要推翻过去的一切习惯与条件反射,重新再走一遍学习跑步的过程。他说,“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,为什么苏炳添你现在成绩都这么好了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还要改变技术?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想要保守的方式,但对我来说是想挑战个人的极限。所以哪怕是失败或成功我都想尝试一下。”

换脚并不是将左脚代替右脚蹬踏到起跑器上的一个简单动作,而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段艰难而又漫长的转身。之后的训练是严格而枯燥的,他要反复与自己二十年根深蒂固的习惯做博弈,每日反复的起跑练习让膝盖不断疼痛。随之而来的,是久久无法突破的“瓶颈”,“那时候很迷茫,很难熬”,苏炳添甚至考虑过退役。

回想起那段漫长而又难熬的时光,苏炳添依然心有余悸:“当你把目标一定下来,要是你很长时间都达不到这个目标的话,一开始定下来的豪情壮志,慢慢的那个火就没了。”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,然后逐渐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期。

年,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中,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米第三名。那一刻开始,他成为了跑进10秒内的亚洲第一人。之后他屡屡刷新男子60米、男子米的亚洲纪录,成为了历史上跑得最快的“亚洲飞人”。

知乎上曾有人问:“米短跑提高0.1秒有多难?”苏炳添在下面回答道:“那太难了。0.1秒可厉害了,提高0.01秒都有点难。我从9.99到9.91用了3年时间吧。”这一点一滴的成绩背后,都是苏炳添超出想象的努力与自律。

第一次跑进10秒后,为了找到10秒内的感觉,苏炳添每天晚上睡觉前会反复回想奔跑的全程,他要让身体彻底记住和习惯这个节奏和频率。

年,苏炳添再次考虑退役的事情,甚至一度处于半退役状态,但在与兰迪·亨廷顿教练进行合作后,再次突破了身体上的极限。在苏炳添的博士论文《新时代中国男子m短跑:回顾与展望》中,他以自己为例,介绍了科学化训练的方法。

兰迪教练对苏炳添进行了系统性评测,他存在踝关节等部位力量不足、发力速度偏慢、起跑姿势不合理、扒地技术不合理、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佳等问题,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。然后再根据测评进行科学化系统性的训练。

苏炳添还在教练的帮助下,调整了摆臂动作,再度挖掘了自己的潜能。他说:“我觉得上天在一直考验我,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。当时年退役时候就觉得,年纪二十七八岁的时候,没办法让自己成绩再进步了。但是我想我真的还可以跑,选择留下来,希望继续突破。”

年雅加达亚运会上,苏炳添以9.92秒的成绩夺金。同年的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上,苏炳添在男子米决赛中,以9秒91夺冠。很多人都不知道,比赛前他已经提交了退役报告。本来这两场破纪录的冠军已经可以让他有个完美的谢幕,但是为了东京奥运会,他还是选择了为了梦想再拼两年!

那时他已经满身伤病,后来又在训练中腰部意外受伤,接连退出了多场重大赛事。30岁的“大龄”负伤,对于运动员来说,基本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。但苏炳添并不甘心,仍然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,努力恢复并保持身体状态。他说,“在米比赛中,当你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会觉得跑步不光是身体的竞技,更多的是技术上的问题。并不是到某个年龄就跑不动了,而是看你想不想跑。”

成功没有捷径可以走,这个世界上不乏天才和智者,但不能持之以恒,注定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。我们共同见证了苏炳添的辉煌,也不该忽视他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。

亚运百米对决,很多人感慨于苏炳添破纪录的奇迹,而他自己却说:“我还可以更快”。他做到了!

东京奥运会男子米决赛前,苏炳添说:“我的目标其实一直都没有变过,我还是想成为东京奥运会上亚洲人、黄种人、中国人第一个进入百米决赛的运动员。”他做到了!

苏炳添还曾说:“中国速度,不会停留在9秒91,中国速度没有极限。”他也做到了!

这位曾在退役边缘徘徊,和伤病反复斗争的“老运动员”也让更多的人看到,人不应该被年龄所定义,更不应该因为年龄而焦虑。也让我们明白,一定要有梦想,不管梦想能不能实现,只要为之奋斗努力了,它一定会带我们走很远的距离,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ettingwall.com/cpgz/cpgz/22232.html


当前时间: